2800 泳士逐浪刘公岛:一场穿越山海的热血挑战

  • 2025-09-21
  • 1

2025 年 9 月 7 日清晨,威海湾的海雾尚未散尽,刘公岛铁码头内沙滩已涌动着热血与期待。随着发令枪响,2800 余名游泳爱好者如银鱼跃海,向着 4000 米外的幸福门广场发起冲击 —— 这场被誉为 "中国公开水域游泳名片" 的横渡刘公岛赛事,在停办数年后迎来史上最大规模重启,用浪花书写着体育与历史的交响。

作为威海市连续举办 30 余年的品牌赛事,本届活动由威海市体育局与文旅发展集团联合主办,吸引了全国 116 个城市的代表队参与,年龄跨度从 12 岁的少年到 69 岁的老者。与往届不同,2025 年赛事不仅增设了 500 米畅游组让更多人感受海洋魅力,更在安全保障上升级至 40 艘救生艇、上百名专业救援人员的配置,海警船与红十字医疗队全程护航,应对可能出现的洋流变化与海蜇干扰。

2800 泳士逐浪刘公岛:一场穿越山海的热血挑战

山海间的极限考验

威海湾的初秋海水带着 24℃的暖意,却暗藏着公开水域的独特挑战。"前两公里顺流时能看到海底的礁石,后段逆流要盯着幸福门调整方向,每 10 米就得抬头校准航线。" 连续参赛 12 年的威海泳将刘光辉抹着脸上的海水说。这种既要对抗洋流又要保持节奏的考验,让 4000 米赛程成为体力与意志的双重试炼。

米兰体育,米兰·体育官方网站,ac米兰体育,米兰官网

赛事组委会设置的 150 分钟关门时间,对大多数业余爱好者而言颇具压力。62 岁的冬泳爱好者芦桂花分享着经验:"我把全程分成 8 个 500 米,每到一个节点就咬一口能量胶。看到岸边志愿者的红旗时,腿再酸也能咬牙冲刺。" 她的话道出了许多参赛者的心声 —— 在这片曾见证甲午海战的海域,横渡本身就是对自我极限的超越。

浪花里的众生相

人群中,东营代表队的 62 名选手格外醒目。他们统一穿着橙色泳衣,以梯队阵型保持前进,最终全部完赛并斩获团体第八名。"我们提前三个月每周进行 3000 米耐力训练,连补给姿势都练了十几次。" 领队赵凯展示着队员们的训练日志,字里行间满是团队协作的力量。这种互助精神在海中随处可见,年轻选手为年长参赛者护航、经验丰富的泳者提醒新人避开暗流,浪花飞溅间写满温情。

赛道上从不缺乏励志故事。21 岁的退役运动员黄莹基以 64 分钟的成绩刷新赛会纪录,这位 "小宁泽涛" 赛后坦言:"威海的海水能见度特别好,游到中途时阳光透过浪尖,像给历史的海面撒了层金箔。" 而 55 岁的韩国选手金裕硕虽未取得名次,却举着完赛奖牌兴奋地说:"能在中韩友谊的海域完成挑战,比成绩更有意义。"

体育与文化的交响

刘公岛作为国家 5A 级景区,不仅以甲午战争纪念馆承载着历史记忆,更通过体育赛事焕发新生。赛事赞助商双举海参的工作人员忙着分发刺槐花海参包子,这种将地方特产与赛事补给结合的创意,让参赛者在能量补给中感受威海味道。"从 300 人到 2800 人,数字增长的背后是城市精神的传承。" 威海市游泳协会主席姜中南望着完赛选手们的笑脸感慨道。

当最后一名参赛者在欢呼声中触岸,夕阳已为刘公岛镀上金边。沙滩上散落的泳帽、志愿者递出的姜茶、亲友团举起的相机,构成一幅生动的全民健身图景。这场跨越三十年的赛事,早已超越体育竞技的范畴 —— 它是历史海域的现代表达,是城市精神的流动符号,更是千万普通人用热爱书写的山海传奇。正如完赛选手们在纪念旗上的签名,每一笔都浸透着对挑战的敬畏,对海洋的热爱,对生命的礼赞。